許子東、黃子平、李洱做客北大博雅講壇
2025-10-22 06:5810月12日,“覺醒者與彷徨客——魯迅筆下20世紀知識分子的精神圖譜”主題對談在北京大學舉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許子東、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黃子平、茅獎作家及北大文學講習所教授李洱三位嘉賓共話魯迅筆下知識分子形象及其當代價值。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出版社與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共同主辦,北大博雅講壇承辦。北京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夏紅衛(wèi)、總編輯汲傳波、學科副總編輯王立剛等出席了本次活動。

現(xiàn)場觀眾
學界以往多將魯迅筆下知識分子形象簡化為“覺醒者”與“彷徨客”的二元對立。許子東在新書《重讀魯迅》中提出“三元組”結構,引入“官”元素,深入剖析知識分子與民眾在復雜權力結構中的關系,為理解知識分子形象與道路提供了新視角。

李洱、許子東、黃子平對談
對談中,許子東歸納出魯迅筆下五類知識分子原型,并發(fā)起“身份認同調查”?袢速|疑集體信念,病愈后卻妥協(xié)入仕;《祝!防锏“我”有啟蒙的無力感;孔乙己難脫精神長衫,長衫人物則具奴性人格。許子東認為,當下知識分子雖可能擺脫物質束縛,但社會責任感難以割舍,精神困境與魯迅筆下一脈相承。

許子東
黃子平從知識社會學層面質疑“知識分子”定義,指出魯迅哲學在面對民眾終極追問時存在局限,暴露出啟蒙者與民眾精神世界的隔閡。李洱則從文化碰撞角度分析,魯迅處于古今、東西、南北文化交織的復雜背景,其作品獨特性源于對本土知識體系的懷疑。

黃子平
關于魯迅為何百年后仍受高度認同,許子東認為,魯迅自我剖析的勇氣使其作品成為照見自身的鏡子。李洱以布魯姆論莎士比亞作比,強調魯迅筆下人物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許子東還提煉出魯迅“寫作四條件”:為國家、為自己、不能寫、還一定要寫,并以《記念劉和珍君》剖析其寫作動力與困境。

李洱
面對解讀誤區(qū),許子東稱《重讀魯迅》選取教材中忽略卻重要的篇章,并拋出魯迅留下的國民性等問題。黃子平呼吁重審“國民性”批判的歷史語境,指出其誕生于民族存亡之際,并非簡單的“東方主義”套用。
活動尾聲,李洱強調,我們至今仍身處“魯迅時代”,魯迅作品中的精神內涵對當下知識分子乃至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重讀魯迅》,許子東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
信息來源: 北大出版社

